2010年12月2日星期四

30 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偶然在 facebook 看到有人 post 了這樣一篇文章,標題為「30 而不立,平均延到 43 歲」:

古人說的「三十而立」,在薪水不漲、房價飆高的現在,只有三分之一的七年級生覺得自己可以「三十而立」,另外的三分之二「三十而不立」,平均要四十三歲才能立,更有一成六的人超級悲觀,覺得一輩子都立不起來。

一般對於「三十而立」的定義是,經濟獨立、不向家裡拿錢,找到穩定工作,決定人生志向,存到人生第一桶金,或者買到人生一個房子。104 人力銀行針對七年級生調查是否已經可以「三十而立」,高達三分之二的人搖頭,外部原因是,起薪太低、薪水不漲、房價太高、以及缺乏工作機會;內部原因則是,堅持生活和工作平衡,買很多東西、存不住錢,想嚐試其他工作、定不下來。

三十而不立的七年級生,把而立之年延後到四十三歲,有一成六的人失望透了,大概一輩子都到不了而立之年。如果以「三十而立」為百分之百的目標,七年級生平均只達到三成七;六成三的七年級生都還達不到五成的目標。

在「三十而立」的多項定義當中,七成二的人已經可以經濟獨立,不向家裡拿錢,五成四的人已經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最難的是存錢和買房,只有一成四的人存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只有一成二的七年級生已經買到人生第一間房子。


自什麼時候開始,「三十而立」的定義變為「經濟獨立、不向家裡拿錢,找到穩定工作,決定人生志向,存到人生第一桶金,或者買到人生一個房子」? 我花了半個小時找呀找:

南懷瑾的《論語別裁》說:「立就是不動,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說:「到了三十歲的時候,仿佛對任何事都有個主意了。」

李澤厚的《論語今讀》說:「有人強調與「立於禮」有關,是指人從六歲「習禮」到三十歲才算完全掌握熟練,但後世注疏多不拘泥於學禮,而泛指人格的成熟。」

蔡尚思的《孔子思想體系》說:「三十而立,也就是學有所成。 這個學有所成,不單純指知識和學問,還包括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包括一個人的人格。」

百度百科說: 「後人給出的解釋有很多,比較受認同的說法是,30 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斷估孔子在他的年代,說的不是 30 歲就要存到人生第一桶金,又或者買到人生第一個房子吧? 這種誤導的解讀真的有點嚇人,以為在完成學業的基礎上後,就要買房子,這是本末倒置,與其討論為什麼到 30 歲仍不能擁有自己的房子,倒不如講下為什麼這個年代的人到 30 歲仍然這麼膚淺? 人格不成熟? 仍未能確立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