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積穀防飢

最近在電視看到有團體關注東涌內的逸東村會演變成另一個悲情城市 - 天水圍第二,逸東村這個偏遠地區加上種種因素令到居民感到很困擾。

節目中訪問了一個由內地嫁到香港的女人,因為怕香港人不喜歡她,又怕廣東話說得不好,所以來了香港 8 年,學不懂廣東話之餘、還整天待在家裡。

我們一家人一邊看一邊罵,可能我們都比較 mean和沒有同情心。拿媽媽做例子,當年媽咪在台灣嫁來香港的第二天,便給老爸老點到菜市場買菜,本地話不會聽不會講,人生路不熟便走到街上。 經過三十多年的洗禮,現在電視上雙語廣播的節目,也堅持要聽廣東話配音,連我們學習普通話的機會也一併抹殺了。這是上一代人比較勇敢還是這一代人不能面對新挑戰?

另外一個被訪問的女人則投訴屋村內缺乏兒童遊樂設施,整個屋村的小朋友只可以 share 一個滑梯,令到她的小朋友沒有走動的機會,基於此理由,她已經伸請調往市區的公屋。 現在的小朋友真的很幸福,在印象中,我小時候住的地方附近是一個滑梯也沒有,連去圖書館也要走上起碼 25 分鐘的路程。 而且 neighbourhood area 也不像東涌那邊有山有海,閒來還可以沿海踏單車。 在逸東村租單車只不過十元,比起沙田、大埔等其他地方便宜四倍。 友人跟其男朋友打算在東涌置業就是為了那邊的清新空氣,希望小朋友將來在優美環境下成長。

節目又提到屋村跟附近私人屋苑的對比,為什麼大家的生活條件相差這麼遠? 這個問題就如為什麼有些人年紀已經很大還要為三餐一露奔馳,有些老人家刖可在家安享晚年。 記得小時候,在街上見到乞丐,爸媽會跟我們說「不好好讀書工作賺錢,將來就做乞丐」。現在每一次在街上見到年紀比較大的乞丐,我也會想,撇除不幸的事情例如天災人禍大病,究竟是什麼導致他們落得如此下場? 他們年青的時候有沒有為自己將來打算過?

很多人年青的時候為了一時的享樂,把自己每個月的薪資全花在吃喝玩樂上,很多都是不必要的支出。 女友告訴我她的公司有位 fresh grad 同事,每每月底也是清袋,已經碌爆 card 數,但為了人有我有,還要去買 hit 爆全球的 i-phone,對於一個月幾萬元收入的人來說當然沒有問題,但呀 fresh grad 仔,你月薪只有幾千元,一個月數百元的電話費是否太過奢侈? 無咁大個頭就唔好戴咁大頂帽,到最後又要家人為你填數。 有家人作靠山固之然好,最怕是你變左阿伯後要其他納稅人去養你這種人。 說一句題外話,如其把金錢花在不必要的東西上,倒不如花在父母身上、孝敬他們。

誰說家住公屋就一定生活慘淡、沒有前途、一世貧窮? 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樣而發憤成材,身邊例子比比皆是,這個節目的出發點本來是很好,不過將問題歸究社會環境又對嗎? 有些被訪者提出的所謂問題真的很難令人給予同情 ; 就正如很難同情那些沒有實際需要但去拿綜援的人,而對於那些拿了納稅人的錢去旅行的更加要嚴懲。 這令我想起當年 year 1 的時候,有一天同學很興奮的跟我們說要擺一圍請大家吃飯,因為她拿了政府的 grant loan 作生活費,她的 case 是那種不用還給政府,不知道是政府的入息審查有問題還是同學唔知點樣洗呢筆錢好。 又例如友人跟家人買了新屋搬走後,舊的公屋單位原址卻用來放置雜物,造成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

社會上自私的人太多,多些 focus 在那些不想做社會寄生蟲、願意自力更生的人會更好,至少讓那些自私的人感到慚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