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

巴勒斯坦 vs. 以色列 (一)

終於有時間寫一寫較早前看過的 “Seconds from Disaster: Munich Olympic”. 這是一部幾值得推薦和深思的紀錄片。

1972 年在西德慕尼黑舉行的奧運會期間, 八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在奧運村內脅持以色列運動員,並要求以色列政府釋放 234 名巴勒斯坦政治犯。 西德政府的拯救行動在以色列拒絕要求後一一開始進行,除了提出支付恐怖分子巨款並保證他們安全離境外,又嘗試以其他西德官員代替人質,但都遭到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拒絕。

見談判無望,西德警察自組拯救小隊,計劃衝入奧運村拯救人質,這一段是最緊張也是我看得最眼火爆的片段,因為當日人質被脅持的消息一傳出後,各地傳媒紛紛聚集包圍奧運村,所有鏡頭更對著恐怖分子身處的 apartment, 儼如 live show. 而 apartment 內的恐怖分子透過他們房內的電視全情直擊所謂的拯救行動,就連拯救小隊的各個狙擊手的位置也一清二楚。 幸好這個拯救行動在 last minute 告吹,否則傷亡就更慘重。睇到唔嘔泡就奇,點解無人去截斷房內的電視訊號呢?

經歷了一整天的驚心動魄後,人質和恐怖分子在晚上被轉移到空軍基地,西德警方原本計劃乘換機之際,營救人質,但由於錯誤估計和判斷,拯救計劃徹底失敗,而十一名以色列代表團成員亦全部身亡。 紀錄片除了播放當日談判、拯救行動等片段外,還訪問了當時的指揮政府官員和警方,而最令我深刻的其中一個受訪者,就是當年的恐怖份子之一,他講述與另外兩個生還的恐怖分子回到巴勒斯坦後,受到英雄式熱烈歡迎,但同時卻被以色列長期追擊,只有他僥倖地逃過一劫,與家人一直隱性埋名生活。

孤陋寡聞的我在之前完全沒有聽過 1972 年的慕尼黑慘案,也沒有心理準備去看這些血腥而真實的畫面,當我看完這套紀錄片時,我很替那些以色列運動員和他們的家人難過,同一時間我也好奇為什麼作為殺人犯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卻受到同胞愛戴,這一個民族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好奇心驅使我去找出巴勒斯坦這種自殺式攻擊背後的原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